位置:陵水黎族自治縣地處海南島東南部,位于北緯18°21’~18°47’,東經109°45’~110°08’之間。東北連萬寧市,北部與瓊中縣交界,西北與保亭縣接壤,西南與三亞市毗鄰,東南瀕臨南海。
面積:縣境東西寬32公里,南北長40公里,陸地面積1128平方公里。海岸線長57.5公里。責任海域面積1223平方公里,東北起點為分界洲島,沿135°角為基礎向深海伸延12海里,東南與三亞市海域交界。
地理環境:境內地勢西北高,東南低。地形主要由山地、丘陵、平原組成。丘陵與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,平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。全縣大小山嶺共24座,最高點為吊羅山三角峰海拔1499.8米。土壤成分為壤土和沙質土,壤土主要分布西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帶,沙質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平原地區。境內河流縱橫交錯,大小河共有150多條,流量大,落差高,水力資源豐富。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。主要樹種多分布在吊羅山,有世界珍稀樹種多分布在吊羅山。
氣候:由于地處北回歸線以南,氣候屬熱帶島嶼性季風氣候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干濕季分明,夏秋多雨,冬春干燥,全年無霜。年平均氣溫25.2℃。年日照時數2444小時。年平均雨量為1500—2500毫米。
歷史沿革:陵水黎族自治縣歷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時期,已有先民繁衍生息。唐扈三代為南交之地,秦為象郡外繳,漢為詹耳郡地。西漢武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),漢軍平定越地在海南島上置珠崖、詹耳兩郡,領十六縣,陵水屬珠崖郡山南縣。漢元帝初元三年(公元前46),改珠崖郡為蛛盧縣,屬合蒲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),置崖、詹、振三州,陵水縣屬振州。龍塑二年(662),置萬安州,陵水改屬萬安州,五帶因之。宋熙六年(1073)改萬安州為萬安軍,領萬安、陵水等四縣。宋高宗紹興六年(1136),廢萬安軍,陵水縣改屬瓊州。紹興十三年(1143),復設萬安軍,陵水縣還屬萬安軍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三年(1370),升瓊州為府,陵水縣屬瓊崖妥蜻處。
國民二年(1913),陵水縣屬瓊州鎮守府。從民國十年(1921)始,陵水縣先后歸屬瓊崖善后處、瓊崖妥蜻委員公署,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委員公署,海南特別行政區。1927年至1931年間,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成立,建置四年。1945-1946年成立陵??h抗日民主政府,建置2年。1948-1950年4月,成立陵水縣民主政府,建置二年。
1950年4月28日,陵水縣解放。1951年8月14日成立陵水縣人民政府,隸屬海南行政區。1954年1月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。1958年12月,陵水、崖縣、保亭三縣合并為榆林縣,次年2月改稱崖縣,隸屬海南行政區公署。1961年6月1日,陵水從崖縣分出,恢復陵水縣建制。1962年,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復,陵水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。1987年12月,陵水縣改稱陵水黎族自治縣。此期間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消,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。1988年4月,海南建省,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海南省??h政府駐椰林鎮。
人口:人口33.01萬人,其中黎族占總人口的56.2%。
陵水素有“天然溫室”、“熱作種植寶地”之美稱,是我國最早的南繁育種基地。是海南冬季瓜菜生產、海水養殖珍珠主要基地之一。
有國家一級天然漁港------新村港、黎安港等。礦產資源豐富。鈦儲量約200萬噸。石英砂儲藏量約1億噸,高嶺土儲藏量約600萬噸。陵水鹽場原鹽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,1994年榮獲蒙古國馬蘭巴托國際博覽會金獎。
千峰競秀的吊羅山脈橫貫西北,萬頃碧波的大海靜臥東南。優越的地理位置、宜人的氣候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相得益彰。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380平方公里。林區各種植物有3,500種,分隸于259科,1,347屬。有鳥類11目37類、112種。有大小瀑布 15處。林區年均溫度20℃。走進公園,原始熱帶雨林就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,奇花異草,罕見物種可觸可摸。林區年均溫度20℃,是海南省難得的天然旅游避暑勝地。
南灣猴島是全國唯一的熱帶海島型獼猴保護區。該半島三面環海,總面積約10?2平方公里,島上有2,000多只國家二類保護動物---獼猴。
土福灣旅游區與三亞市亞龍灣稱為姐妹灣,較集中地體現了椰風海韻的海南風情和古代伊斯蘭教文化、海上絲綢之路的情形。
還有江南水鄉、田園風光特色的“椰子島”;與夏威夷媲美的“香水灣”;云霧蒸騰的南平溫泉、高峰溫泉、紅鞋溫泉;知名度較高的“南霸天莊園”,陵水第一個紅色政權---蘇維埃政府舊址、陵水縣農民協會舊址,龍王廟、三味寺和清代一條街等。
元宵游燈是陵水人民每年元宵佳節的傳統習慣。元宵前夕,人們都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陵城鎮觀賞一年一度的陵水元宵燈會,場面十分壯觀。放文燈是陵水人民,特別是陵城附近地區的一種盛行民間娛樂。
“三月三”是黎族人民喜慶新生、追求愛情的節日。人民政府把“三月三”定為黎族的法定節日。如今“三月三”既是“情人節”又是“文藝匯演”和物質交流會,場景壯觀、熱鬧非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