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惠酒店
參團游
自由行
蘇公祠位于五公祠東側,是為紀念北宋大文學家是為紀念蘇東坡1097年被貶來海南和1100年被赦回歸大陸途經此地而修建。 蘇公祠原為金粟庵,明萬歷時在此建立祠堂,始稱蘇公祠。主要是紀念蘇軾,同時也崇祀其弟蘇轍,故亦稱二蘇祠。 蘇公祠是一座園林式庭院,這里有蘇軾留下的雙泉、洞酌亭的遺跡。祠堂、綠樹、鮮花,錯落有致,溪澗曲徑,泉水叮咚。祠內陳列東坡詩詞碑刻30多塊。祠前有一對聯:“此地能開眼界,何人可配眉山”。因東坡謫居海南,講學明道,教化日新,瓊州人文之盛,實自蘇軾起。蘇公祠的左側是面積近10畝的瓊園,園內有浮粟泉、粟泉亭、洗心軒等東坡遺跡。 浮粟泉旁一堵粉墻嵌著一塊石碑,石碑上刻著“浮粟泉”三個大字,碑前純凈清澈的泉水注滿了上下相連的三口方井,上為泉眼,中為濾池,下為飲水處。 相傳東坡赴儋州途經此地投宿時,見當地百姓飲城河之濁水,于是察地形而指地曰:“依地開鑿,當得兩泉”。當地居民掘之,果得清、濁二泉,味甘而色異。一泉清,水泡浮起,狀如粟米,稱“浮粟泉”。泉水純凈,清澈透亮,味道甘爽。盛下泉水,十幾年不見水垢,用它泡茶,香醇無比,素有“海南第一泉”美稱?,F在井中泉水仍清澈見底,但已不見泉水噴涌。另一泉濁,稱“洗心泉”。由于洗心泉味不及浮粟泉,后無人問津,日久湮沒。 在蘇東坡“指鑿雙泉”的地方,有太守承議郎陸公帶領百姓建亭紀念。東坡先生遇赦北歸時應陸太守邀請欣然命名:亭為“洞酌亭”,泉為“浮粟泉”,并即興賦詩《洞酌亭詩并敘》。 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93年),郡守葉汝蘭借泉頌揚宋公謫居三載,淡泊名利靜觀自得的樂觀境界,親筆題寫“浮粟泉”及對聯“粟飛藻思,云散清衿”,由清代著名金石家汪厚所書刻于泉臺。在浮粟泉的上方,是粟泉亭和洗心軒,分別是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葉汝蘭興建。 1916年朱為潮來海南任觀察使時,在蘇公祠東側依高低起伏的地勢興建了占地10畝的瓊園,重建了粟泉亭、洗心軒、洗心池和游仙洞?!半u蛋花”蔭翳,花香四溢;“游仙洞”怪異,石徑尋覓。茂林修竹錯落交融,紅墻綠瓦別致玲瓏,為浮粟泉的環境增添了幽雅寧靜的氛圍。 五公祠是清代建筑,之所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寶級文物,據說主要還是沾了宋代的“浮粟泉”和“蘇公祠”的光。